/News.aspx
2019年“三伏天”时间表
初 伏:2019年7月12日(农历六月初十)——2019年7月21日(农历六月十九)
中 伏:2019年7月22日(农历六月二十)——2019年7月31日(农历六月二十九)
闰中伏:2019年8月1日(农历七月初一)——2019年8月10日(农历七月初十)
末 伏:2019年8月11日(农历七月十一)——2019年8月20日(农历七月二十)
1.冬病夏治,寒病热治
“三伏天”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,每年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。今年三伏是7月12日至8月20日,共40天。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“伏”,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。如果能借此排解湿暑之毒可谓是最佳时机。
天气炎热,很多人离不开空调,使用空调时要特别注意,因空调温度过低,人体体内也会聚集湿气寒气。
而低温环境会使人体血管急剧收缩,血管骤然收缩,易形成血栓。血流不畅,关节受损受冷会导致关节痛,引发风湿关节炎。如果患者本身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则容易诱发心肌梗死。
由于室内与室外温差大,经常进出会感受到忽冷忽热,这会造成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乱,就会引起头痛,易患感冒。
“冷”感觉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腹腔内血管收缩、胃肠运动减弱,从而出现诸多相应症状。女性受寒冷刺激可影响卵巢功能,排卵发生障碍,表现为月经失调。
中医讲:“一寒生百病”。寒邪侵袭人体,会导致体温下降、血液循环受阻、经络运行不畅,出现“寒凝气滞”。“寒”在体内蓄积,直接导致人体阴阳失去平衡,染上“寒症”。 与“一寒生百病”相对应,还有“一热治百病”之说。
“热”与“寒”性质相反、属于“阳”;“热”能加速血液循环,使经络畅通。也就是说,用与“寒”相对应的“热”来治疗支气管哮喘、风湿骨病老寒腿、脾胃虚寒、肾阳虚宫寒,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。
因此,“寒病要热治”。而贴敷疗法作为利用“热能量”这一物理要素来理疗的典范,能够不断温通经络,扶助人体的“阳气”。
2.三伏贴敷,由内至外
今年的8月20日三伏天结束前,是“冬病夏治”的最好时机,除了适度流汗,借助伏贴、艾灸、刮痧、拔罐等传统方法,把体内的寒气逼出来。
名实牌“远红外贴”(止咳贴)
通过穴位敷贴来缓解支气管哮喘疾病
改善气道变异性炎症
并且不受节气和气温的限制
可以随时随地达到
类似于“三伏贴”
局部升温刺激环境
促进体呼吸道循环代谢
“红外止痛贴”通过热疗结合
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机
选取与“风湿”发病最密切的
肝俞、脾俞、肾俞三大穴位贴敷
通过远红外线刺激
释放能量深入皮下
使体内阴寒之气易解的作用
旨在达到扶正培本
适用于反复发作
关节疼痛的风湿患者
3.头伏饺子二伏面
头伏饺子二伏面,饺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时间已有一千多年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
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的人
建议在“三伏天”的每一伏
吃一斤至一斤半羊肉
一般伏前三天到入伏这一天
是较好的进补时机
三伏天吃羊肉汤
通阳散寒,补血益气,温经通络
补阳气,排湿寒,治未病
4.三伏天防暑
①多饮水
炎热天,流汗多,身体水分流失快,大家在户外活动别忘带杯水,注意及时补水,充分饮用凉开水、淡盐水、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。
②饮食清淡忌生冷
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,以清淡为主,宜多食用荷叶、扁豆、薏苡仁、猪苓等煲成的粥或汤,多吃西瓜、黄瓜、丝瓜等水果和蔬菜;尽量少吃冰冷食品,以免引起肠胃不适。
③动静适宜
“夏练三伏”不宜过度,酷暑锻炼应该适可而止、恰到好处。充足睡眠,适当运动。以蛰伏、静养,度过绵绵苦夏。